GET MORE TRAINING! << CLICK HERE
主頁 關於 媒體報道 聯絡我們 Blog 金牌課程 免費課程 學員登入

Behind the Chart | FORM基本面研究(31 Oct 2025)

behind the chart Oct 31, 2025
Disclaimer:
本欄目主要分享產業資訊與公司基本面觀察,部分內容通過AI協助產出,可能存在資料遺漏或偏差。
所有分析皆基於發佈時可取得之公開資訊,未必能即時反映公司後續動態。
所有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圖表走勢

周線圖

日線圖

🧩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

 一句話解釋

FormFactor 是幫「晶片」做健康檢查的公司。

它不造晶片、也不設計晶片,但在晶片「出生」前,它負責幫每一顆晶片測試:
👉 功能對不對?
👉 電流正常嗎?
👉 發熱穩不穩?
👉 哪些是好晶片、哪些要淘汰?

只有通過 FormFactor 測試的晶片, 才能被切下來、封裝、出廠,最後變成我們手機、電腦或 AI 伺服器裡的「心臟」。

💡 所以 FormFactor 的產品本質上是: 「測晶片好壞的檢測工具」。

⚙️ 它的客戶是誰?

  • 晶圓代工廠(像台積電、三星)
  • 記憶體廠(像美光、SK 海力士)
  • AI晶片設計公司(像 NVIDIA、AMD)

他們生產晶片前後都要用 FormFactor 的設備來測試品質。

🧠 舉個例子

想像台積電剛生產完一整片晶圓, 上面有幾千顆「AI 晶片胚胎」。在切割前,FormFactor 的探針卡會「一指神功」地逐一測試:

  • 哪些可以用?
  • 哪些短路?
  • 哪些效能不合格?

這樣客戶就不用浪費時間去封裝壞晶片,能省下幾百萬美元的生產成本。

 

💰 它有哪些產品?

💡 第一類:Probe Cards(探針卡)

🧠 👉 FormFactor 的主力產品,占營收約 70~80%。

✳️ 它是什麼?

探針卡上面有成千上萬根極細的金屬針,可以「摸」晶圓上每一顆晶片的電性接點。

✳️ 功能:
  • 給晶片通電,測它是否能正常工作。
  • 偵測短路、訊號錯誤、性能異常,幫晶圓分出「好晶片」和「壞晶片」。 

⚙️ 第二類:Probe Systems(探針台/量測系統)

🧰 👉 這是給研發部門、實驗室、工程師用的「測試平台」。

✳️ 它是什麼?

一台桌上型或機架式的機器,上面裝著探針頭、顯微鏡、電性測試儀器。工程師把晶圓放上去,就能進行開發、測試與失效分析。

✳️ 功能:
  • 幫助晶片設計工程師測試晶片電性、溫度、壽命等。
  • 用於研發新製程時的前期驗證,也能檢查失效晶片的故障點。

🌡️ 第三類:Thermal Systems(溫控系統)

🌡️ 👉 幫助晶片在「極端環境」中測試性能的裝置。

✳️ 它是什麼?

晶片在使用時會面臨不同溫度、壓力環境,這些設備模擬「極冷」或「超熱」情況,確保晶片穩定。

✳️ 功能:
  • 測試車用、航太、軍規晶片的穩定度與可靠性。
  • 幫助驗證封裝、焊點、材料的耐熱性。

📏 第四類:Metrology / Measurement Solutions(輔助產品)

🔬 👉 輔助測試的「精密測量工具」與軟體。

✳️ 功能:
  • 檢測晶片接觸點的精度、壓力、電流變化。
  • 提供測試數據分析與良率報告。
  • 整合 AI/軟體進行自動測試優化。

總結來說,FormFactor 的產品就是晶片的“體檢儀器”。

探針卡是聽診器、探針台是診療床、溫控系統是實驗室環境控制器。

沒有它,晶片廠就不知道哪顆晶片能用、哪顆是壞的。

 

💡 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是怎麼樣的? 

模式

說明

一次性

設備銷售

賣出探針卡、測試系統、溫控設備等。

通常一張探針卡價值數十萬美元。

持續維護

與升級

已出貨設備會定期維修、升級(像軟體更新或硬體替換),

這部分帶來穩定現金流。

客製化設計

針對不同晶片設計(如 HBM、AI GPU、車用晶片)提供專屬解決方案,

收取研發與設計費。

長期合作

與大型晶片客戶簽長期供應協議,確保訂單穩定與技術共研。

 

它怎麼賺錢? 

收入來源

說明

占比

🧠 探針卡

晶圓測試用的核心產品。每當晶片設計或製程升級,就需要新的探針卡。

約 70–80%

⚙️ 探針系統與溫控設備

給研發與測試部門使用。毛利高但出貨量少。

約 15–20%

🔁 售後服務與零件更換

包括維修、校準、升級。屬於高毛利、穩定現金流業務。

約 5%

💡 重點:
FormFactor 的產品生命周期長(3~5 年), 但每當晶片技術升級(例如從 HBM3 → HBM4,或製程 5nm → 3nm), 晶圓廠就必須買新探針卡。
👉 這種「製程升級週期」就是 FormFactor 的成長引擎。

 

投資風險

① 半導體景氣循環風險

  • FormFactor 的收入來自晶片廠的設備支出。
  • 一旦市場進入「晶片庫存過多」、「晶片價格下跌」的時期, 晶片廠就會減少資本開支(CapEx),導致 FormFactor 訂單下降。
  • 舉例:2022~2023 年記憶體市況低迷時,美光和三星縮減支出, FormFactor 的營收也出現明顯放緩。

② 技術升級壓力大(必須持續研發)

  • 晶片製程從 7nm → 5nm → 3nm → 2nm,測試難度越來越高,探針要更細、更精準。
  • 若公司研發速度跟不上晶片技術變化,可能被客戶轉單給其他廠(如 Technoprobe)。
  •  每一代探針卡的設計都需要重新開發,研發成本高、周期長。

③ 客戶集中風險

  • 主要客戶集中在少數幾家巨頭,例如:台積電、三星、美光、英特爾、SK 海力士
  • 若其中一大客戶削減投資、延後出貨, 對 FormFactor 的營收會有直接影響。

④ 市場競爭與價格壓力

  • 全球主要競爭對手是義大利 Technoprobe,它在 HBM 和邏輯探針卡市場追得很快。
  • 若競爭加劇、客戶要求降價, FormFactor 的毛利率可能被壓縮。

⑤ 政策與地緣風險

  • FormFactor 的主要生產基地在美國與亞洲, 若美中科技戰升溫、出口限制增加(例如設備出口受限), 可能影響中國市場業務或供應鏈。

⑥ 高估值與股價波動風險

  • 因為市場把它視為「AI 晶片供應鏈概念股」, 股價容易隨 AI 熱潮上漲、但也容易修正。
  • 若短期 AI 投資降溫,股價波動會大於基本面變化。

投資前景

① AI 晶片與 HBM(高頻記憶體)需求爆發

  • AI 伺服器用到的 GPU(如 NVIDIA、AMD)和高頻記憶體 HBM 需要密集測試
  • 每顆晶片在封裝前都要做多層電性測試, FormFactor 的探針卡正是這個階段的關鍵設備
    → 越多 AI 晶片生產,就越多測試設備需求。

② 先進封裝(3D IC / Chiplet)帶來新商機

  • 越來越多晶片採用「堆疊」與「整合封裝」技術,測試變得更難、更精密。
  • FormFactor 已與 Tokyo Electron、Advantest 合作推出 Triton 矽光子測試平台,搶占先進封裝測試新市場。

③ 高技術門檻與品牌信任度

  • 探針卡誤差容忍度僅幾微米, 技術難度極高,轉換供應商成本大。
  • 客戶一旦認證 FormFactor 的產品,通常會長期合作。
    → 這給了公司穩定的訂單與高毛利率。

④ 成本結構優化、毛利回升

  • 近幾季公司主動裁員、優化製造流程、擴大自動化。
  • 毛利率已從 2024 年的 41% 回升至接近 45%, 管理層設定目標是恢復到 47% 非 GAAP 毛利率水準。  → 這代表獲利彈性正在增強。

⑤ 新廠布局與產能彈性

  • 德州 Farmers Branch 新工廠將成為核心製造與成本中心,可擴充產能、降低運輸與勞動成本。
  • 這將讓公司更能滿足 AI 晶片爆量時的需求高峰。

⑥ 財務穩健、現金流充足

  • 截至 2025 年,公司手上有超過 $3 億美元現金、幾乎沒有長期負債。
  • 財務結構健康,能持續投資研發與擴產。

可以說,FormFactor 的風險: 跟著半導體景氣一起起伏。

FormFactor 的前景: 跟著 AI、HBM、先進封裝一起爆發。

它不是最耀眼的 AI 明星, 但它是「AI 晶片誕生前不可或缺的品質守門員」。

 

🚀 競爭對手(已在美股上市的公司)

公司

在半導體裡扮演的角色

比喻一下

FormFactor (FORM)

幫晶片做晶圓級測試(早期階段)

醫院的「檢查部門」

Teradyne (TER)

做自動化測試設備(出廠前最終測試)

醫院裡的大型機器設備廠商

Cohu (COHU)

做封裝後的測試、測試治具

做體檢用的輔助儀器

Amkor (AMKR)

幫別人做晶片封裝+測試服務(代工)

醫院外包實驗室,負責整個流程的打包服務

 

🤝 跟對手比一比

對手

他們厲害在哪

FormFactor 的優勢在哪

Teradyne (TER)

規模大、產品多、能做整套自動測試系統

FormFactor 在「芯片初期測試」更細、更準

Cohu (COHU)

比較全面,做封裝測試、治具、機台

FormFactor 更聚焦、技術門檻更高

Amkor (AMKR)

營收穩定

FormFactor 技術含金量更高、毛利率更好 

FORM在它所專精的那個領域 —— 晶圓級測試(Wafer-Level Testing)裡,技術壁壘是最深、技術含量是最高的;

但要注意 ⚠️:它「不是全半導體測試產業最強」,而是在特定環節裡最強。

 

🧩 半導體測試其實分三階段

測試階段

主要工作

代表公司

① 晶圓級測試(Wafer Test)

晶片還在晶圓上,用探針卡測電性、篩良率。

🧠 FormFactor(FORM)最強

② 封裝測試(Package Test)

晶片封裝後,測功能、信號、功耗。

⚙️ Cohu(COHU)、Amkor(AMKR)

③ 系統級/最終測試(System Test)

晶片裝進系統後,做整機測試。

🏗️ Teradyne(TER)

所以,FormFactor 不是整個測試產業最強,但在「晶片誕生最早期那一關」技術最深。

🧠 為什麼說它的技術壁壘高?

1️⃣ 探針卡技術極難
  • 每張探針卡上有幾萬根針,要在微米級精度同時接觸晶片上成千上萬個接點。
  • 壓太大會壓壞晶片、太小又接觸不到。
  • 而且電信號要穩、反應速度快、針頭耐磨。

 ➡️ 這種工藝世界上能做好的公司不到三家(FormFactor、Technoprobe、MPI)。

2️⃣ 研發門檻高、轉換成本高
  • 客戶(像台積電、美光、三星)要導入一套新探針卡,要經過幾個月甚至一年的驗證。
  • 一旦用上了,很難換別家,因為重新驗證成本太高。

 ➡️ 這形成了 長期客戶黏性 + 技術壟斷性

3️⃣ AI / HBM / 先進封裝讓技術更難
  • 新一代晶片(HBM、AI GPU、Chiplet)需要更密集的測試點、更高頻訊號。
  • FormFactor 在這類應用的探針卡(HBM4、Co-packaged Optics)技術領先。

🧱 與其他三家比的技術實力層級(簡單比喻)

公司

技術專長

技術門檻

類型

FormFactor (FORM)

晶圓級測試(探針卡/探針台)

⭐⭐⭐⭐🌟(非常高)

專業型

Teradyne (TER)

自動化測試設備(整機測試)

⭐⭐⭐⭐

系統型(範圍大)

Cohu (COHU)

封裝後測試設備與治具

⭐⭐⭐

中高端

Amkor (AMKR)

封裝+測試代工服務

⭐⭐

規模型(不是技術導向)

👉 所以在「測試精度」、「微尺度工藝」、「技術難度」上,FormFactor 確實是最強的那一個。
但它的範圍窄、規模小。
Teradyne 技術廣;Amkor、Cohu 技術沒那麼深,但體量大、業務穩定。

 

💬 一句話總結

FormFactor 是半導體測試世界裡的“顯微鏡專家” — 做的範圍小,但做到極致。

它在晶圓級探針測試技術上幾乎是世界前三,有非常強的技術壁壘與客戶黏性。

但要記得,它不像 Teradyne 那樣「全方位巨頭」,而是「專精某一塊的隱形冠軍」。

 

FormFactor 的護城河 = 技術 + 客戶黏性 + 精密製造能力 + 長研發週期。

它不是靠品牌、行銷或價格取勝, 而是靠「你做不出來、我做了十幾年才搞定」的技術壁壘。

Close

50% Complete

Two Step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