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claimer:
本欄目主要分享產業資訊與公司基本面觀察,部分內容通過AI協助產出,可能存在資料遺漏或偏差。
所有分析皆基於發佈時可取得之公開資訊,未必能即時反映公司後續動態。
所有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Fluence 不是傳統能源公司,而是做「大型電池儲能系統」的公司。
這是一家幫發電廠、電網和企業「儲電」的公司,用超大電池系統來存太陽能、風能。
簡單說,太陽能白天發的電、風力半夜吹的電——要有人幫忙存起來,不然浪費掉;Fluence 就是這個「能源界的行動電源」。
很多人聽到 Fluence Energy(FLNC) 會以為它只是「賣電池的公司」,但其實它的 商業模式 更像是「電網解決方案供應商」。
它不只是賣硬體,而是結合了 設備 + 軟體 + 維運服務一起賺錢。
它先幫電力公司和企業「建一個能儲電的系統」,再持續收管理和軟體費,不是一次性賣產品,而是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 收入來源 | 佔比 | 白話說明 | 收益特性 | 
| 1. Energy Storage Systems | 約 70% | 賣大型電池櫃 + 控制設備 + 建置工程 | 一次性收入(專案型) | 
| 2. Fluence IQ 軟體平台 | 約 15–20% | 幫客戶決定「何時充電、何時放電」以賺取電價差 | 經常性收入(訂閱制) | 
| 3. Services | 約 10–15% | 提供維修、電池監控、性能優化 | 穩定現金流(長期合約) | 
你可以把 Fluence 想成是能源界的「系統整合商 (Integrator)」:
① 客戶下單
電力公司、能源開發商、企業(如 Google、Shell)說:「我要建一個 100 MW 的儲能系統來平衡電網負載。」
② Fluence 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包含:
③ 安裝與交付
由 Fluence 自己或合作廠商進行工程建置。
這部分收入來自「專案建設費」。
④ 長期運營
系統建好後,客戶繼續付錢給 Fluence:
📈 Fluence 從「一次性工程公司」 變成「持續賺管理費的能源科技公司」。
所以它既是「能源工程公司」,也是「AI 軟體服務公司」;就像是「能源界的雲端服務供應商」,不只是賣設備,而是賣「智慧化儲能方案」。
🔹 前期靠專案建設賺錢,長期靠軟體和服務穩定收現金。
Fluence 並不是取代發電,它只是解決「電的流動與使用問題」。
也就是說:
用 Fluence 的公司或地區,還是需要先有電源(不論是電網、太陽能、風能或燃氣發電)。
Fluence 的角色是:讓這些電「更穩、更聰明、更靈活地被使用」。
| 能源環節 | 誰負責 | 
| 💥 發電 | 太陽能板、風力機、燃氣機、核電、水電等 | 
| 🔋 儲電 | Fluence 的電池系統 | 
| ⚙️ 控制與優化 | Fluence 的 AI 軟體(Fluence IQ) | 
| ⚡ 用電端 | 資料中心、企業、電力公司、工廠、城市等 | 
Fluence 不是「取代發電廠」,而是讓現有的發電變得 更有效率、更可控、更本地化。
① 太陽能電場 + Fluence
白天太陽太強 → 發太多電 → 電網吃不下。
 ☀️ Fluence 幫你「把多的電先存起來」→ 晚上再放。
→ 結果:電場可以賣出更多電、不浪費。
② 資料中心 + Fluence
AI 資料中心用電很兇,電網供應常不穩。
 💡 Fluence 幫資料中心:
平時充電當備援;
尖峰時段放電;
電壓掉時幫忙撐住。
→ 結果:資料中心不用自己建燃氣機組,也不用斷電。
③ 偏遠小鎮 / 離島 + 再生能源 + Fluence
🏝️ 當地有太陽能,但電網不穩。
 把 Fluence 電池加進去,形成「微電網(microgrid)」,
白天發電、晚上靠電池供電。
→ 結果:小鎮雖仍要有電源,但不必拉數百公里的電纜線。
💬 所以,Fluence 不讓人完全脫離電網,但讓人「不再那麼依賴龐大電網」。
用 Fluence 的公司仍需要發電,但他們不一定再需要靠傳統電網「隨時供應」。
傳統電網的基本邏輯是:發多少電 → 馬上要被用掉多少電。
這就導致電不能大量儲存,從而帶來三個大問題:
🔋Fluence 提供的核心解法是:在「發電」與「用電」之間,加入一個「會思考的電池層」。
| 功能 | 說明 | 產業意義 | 
| 1️⃣ 儲能(Energy Storage) | 把太陽能、風能多出來的電先存起來 | 避免能源浪費 | 
| 2️⃣ 調頻(Grid Balancing) | 當電壓、頻率或需求瞬間變化時,立刻釋放或吸收電力 | 穩定電網運作 | 
| 3️⃣ AI智慧調度(Fluence IQ) | 用 AI 決定何時充電/放電,讓整體效率最大化 | 提升再生能源利用率與收益 | 
👉 這讓「電網從被動變主動」,能即時調整供需,不怕再生能源波動,從而——
💡 (1) 讓再生能源「可控、可預測」
過去太陽能、風能被認為「不穩定能源」。
Fluence 讓它們變成「可控資產」,能按需釋放電力。
⚙️ (2) 降低電網建設壓力與成本
傳統做法:電力需求增加 → 要蓋新電廠、新變電站、新輸電線。
 Fluence 的做法:加一組儲能系統 → 當地就能自行平衡負載。
 → 節省上百億美元的基建投資。
🧠 (3) 讓電網變「智慧」
它的 AI 平台可以學習電價波動、預測需求高峰。
 → 幫客戶在電價便宜時充電、昂貴時放電,賺取電價差收益。
🌱 (4) 為整個能源生態鏈建立新商業模式
Fluence 的儲能系統讓:
電力公司能賣「穩定服務」
綠能開發商能賣「即時供電」
資料中心能「自我調節電力」
整個能源產業因此出現新的收入來源與市場機會。
想像「電力系統」是一條高速公路:
🔋 而 Fluence 就是「智慧交通燈+停車場」的角色:
結果是:整條電力高速公路變順暢、效率變高。
| 指標 | 說明 | 為什麼重要 | 
| 儲能容量 (MWh 或 GWh) | 儲能系統能存多少電。 | 容量越大,代表其在電網/再生能源中角色越重要。 | 
| 功率輸出能量比率 (Power vs Energy) | 系統能放多久/以多快速率放電。 | 如果只能放很短時間、在高峰用電時就滿了,那效益就受限。 | 
| 迴圈效率 (Round-trip efficiency) | 充電進去、放電出來的效率(放越多、損耗越少越好) | 效率高意味損失少、成本效益更佳。 | 
| 反應速度與穩定性 | 系統在電網需要時,能多快響應/維持多少時間。 | 在電網波動、突發需求時,這功能特別珍貴。 | 
| 商業模式/收入來源多樣性 | 除了硬體,是否有軟體、維護、服務收入。 | 多樣化收入意味業務更穩定、風險較低。 | 
| 市場滲透率與供應鏈能力 | 在多少國家/多少專案中被採用,供應鏈是否成熟。 | 滲透率高、供應鏈好代表它已從「新概念」走向「商業化」。 | 
✅ Fluence的效能如何?
Fluence 已在全球部署或已簽約的儲能系統超過 20 GWh。
它獲得大型合約,例如在澳洲交付「500 MW / 1,000 MWh」級別儲能系統。
它也在「本土製造內容」上有所突破,例如宣布在美國用本土零部件生產儲能系統。
在軟體與服務方面也有動作:如其「Digital Services Center(DSC)」用於實時監控、數據分析、提升系統可用率與維護效率。
尚待觀察/需補強的項目
關於 「多久能放/放電持續時間」 的具體普遍數據並不多。
關於 效率的公開標示數據較少。在某分析中提「95.6% 循環效率」和「97.3% 轉換效率」的數據,但未經全面驗證。
反應速度/放電啟動快慢等指標雖有提(如某報告提平均反應時間 50 毫秒),但為第三方估算或分析報告,非公司廣泛公開數據。
商業化變現方面,雖然專案簽約與部署量不少,但公司仍處於擴張階段,獲利尚未完全穩定,市場對其未來盈利能力與毛利提升存疑。
在一些季度營收與合約轉化上出現延誤或挑戰,可能影響其「變現能力」。
從上述分析來看,Fluence 在儲能領域的「重要性指標」上已經展現出不少強勢點,尤其是在「能存多少電」與「全球部署規模」方面它是領先者之一。
然而,在「多久能放電」、「效率具體數據」、「反應速度普遍水準」以及「商業模式變現效率」等方面,還有進一步驗證與公開數據的空間。
能直接參與大型 BESS(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供應/整合/軟體運營的玩家非常多,如:
全球已「部署+在手合約」累計超過 20 GWh 的電網級電池儲能,屬行業領先量級,能當大型業主的“可信對手方”。
Fluence 在儲能系統(大型電池+電網級儲能)已有較大部署與合約累積,給予其「有能力交付大案且跨國/多區域」的信任度;近年拿到代表性大單(如烏克蘭 DTEK 200 MW 保障電網韌性),顯示其在高難度情境下的交付能力。
它在美國本土來源(domestic sourcing)方面具備先行優勢。投資人報告指出:Fluence「美國本土製造+符合投資稅抵免(ITC)」的能力,是其競爭優勢之一。
不只賣硬體,還有資產優化軟體,把一次性專案變成長期訂閱與維護收入,提升毛利與客戶黏性。
在美國、歐洲再生能源與儲能需求高速增長、電網穩定性成為焦點的情況下,Fluence 正處在「趨勢風口」。
針對資料中心的白皮書已把「就地儲能+就近發電」的做法產品化,有望切入 AI 帶動的用電增量與備援需求。
Fluence 依賴第三方電芯供應,成本波動影響大。 儲能系統的硬體組件(電芯、模組)成本仍高,且來自多個供應商。
若電芯/材料價格上漲或美國本土製造延滯,成本與交付都可能受拖累。
Wood Mackenzie 指出 BESS 系統市場分散,中國與歐美多家玩家加速進場,而中國製儲能系統價格低、供應鏈速度快,給 Fluence 帶來價格及毛利壓力。
2025 年內多次因合約延宕、產線爬坡與競爭加劇而下修全年指引、股價大跌;
雖然訂單與規模增長,但毛利率仍偏低、整體盈利尚未穩定。
儲能專案很多時候受政策(補貼、稅抵免)、關稅、進口規定影響。如果政策變動,Fluence 可能受損。
2025 年曾遭投資人權益律師發佈集體訴訟通告,對披露與合作夥伴關係提出質疑;
雖屬指控階段,但屬額外不確定性。
儲能硬體逐步商品化、原料與電芯成本波動會侵蝕毛利;
FLNC需以軟體與全生命週期運維來“脫硬體化”,此轉型仍在路上。
沒有。
儲能系統市場雖具高技術與資本門檻,但並非被一兩家公司完全掌控。
全球大型儲能系統市場仍有多家玩家競爭,市場集中度並非極高。Tesla、Wärtsilä、LG、以及多家國際/國內供應商都在競爭。
市場仍在快速變化:新技術(如長時儲能、替代化學電池技術)可能改變競爭格局。
Fluence 的優勢在於「規模+整合解決方案+政策/本土優勢」。
劣勢在於「成本/供應鏈壓力+競爭激烈+盈利尚未完全顯現」。
它具備一定的護城河(特別是在軟體與整合層面),但並不存在真正的壟斷地位。
未來的勝負將取決於其 能否轉型為利潤率高、軟體服務比例高 的模式,以及 能否在供應鏈與成本控制上勝出。

 
        
        50% Complete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