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Oasis, J Law Team):八月,我們團隊創作了一首名為《Trade What You See》的歌曲,希望用更輕鬆、更洗腦的方式提醒交易者:在資訊爆炸的互聯網時代,唯有保持清醒與理性,才能在市場中長久立足。
在討論MV的呈現時,團隊忽然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何不借助 AI,讓那些同樣倡導Trade What You See的交易巨匠們「穿越時空」、在當代「復活」,親自出演 MV? 這個創意瞬間點燃了所有人的熱情,團隊也很快落定三位「特邀嘉賓」——Jesse Livermore(1877–1940)、Richard Wyckoff(1873–1934)與 Nicolas Darvas(1920–1977)。
百年來,市場風雲變幻,交易者層出不窮,但我們選擇這三位,不僅因為他們的人生故事傳奇跌宕,更因為他們的交易智慧曾為整個行業奠基。直到今天,許多耳熟能詳的交易方法——趨勢交易、價量分析、箱型理論……都能追溯到他們的思想源頭;或許你正在使用的某個交易策略,正是他們洞見的延伸。
致敬大師,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傳承他們的思想。接下來,我們將用三篇文章,帶你依次走進這三位大師的生命軌跡,感受跨越百年的交易智慧。
Jesse Livermore 出生於麻薩諸塞州一個貧困農家。14 歲時,父親讓他輟學回家務農,他拒絕,離家出走,去往波士頓一家股票行情公司當「報價小弟(board boy)」。
報價小弟(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可刪)
在當年,股票價格需透過行情紙帶(ticker tape)傳到各地經紀行,報價小弟的工作,就是把紙帶上的數字抄到黑板上。
與多數例行公事的同事不同,Livermore在抄數字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這些數字變動的原因。他能記住每日股價的波動,察覺到價格的起伏隱藏著重複的模式,並在心中積累了成百上千個股價變化範例。之後,他開始用這些範例預測股價走勢,命中率高達七成。
15歲,Livermore第一次踏入對賭行(bucket shop)。對賭行並不交易股票,而是下注股價漲跌的「賭場」。Livermore押上5美元,很快賺了3.12美元——這相當於他一週的工資。對一個窮困的打工仔來說,這幾乎是個覺醒時刻:他發現自己的數字天賦能通過股票變成真金白銀,投機,才是他真正的事業。
對賭行(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可刪)
接下來三年,他在對賭行把本金滾到1萬美元,報酬率高達1000%。贏得太多,他幾乎被波士頓所有對賭行封殺。
23歲,他帶上所有賺到的錢,踏上紐約。
初到紐約時,美國正值牛市,Livermore把握行情,僅用五天就把1萬美元滾到5萬美元。
一年後,華爾街爆發了北太平洋鐵路公司股份爭奪戰。鐵路大亨E.H. Harriman與銀行家J.P. Morgan及其合作夥伴James J. Hill為爭奪北太平洋鐵路控制權瘋狂掃貨,市場籌碼幾近抽乾,股價一路飆升。
群眾覺得北太平洋股價漲得離譜而做空,但Livermore判斷出股價變動是有大資金在背後推動,下場做多。
結果,北太平洋鐵路股價從幾十美元飆漲到超過 1000 美元,Livermore也順勢將本金滾到 50 萬美元。
這是Livermore人生第一次大勝,他從此學到了一條受用一生的交易原則:賺大錢需順勢而為。
但高峰過後他很快墜入深淵。
北太平洋爭奪戰結束不久,Livermore判斷大盤即將回調,便以400%槓桿重倉做空;然而,他的判斷是基於延遲的行情紙帶,並未察覺市場早已逆轉,這讓他輸光全部本金。
這是他人生第一次破產。
破產後,Livermore向朋友借了2000美元,回到了對賭行。作為對賭行的老手,他很快還清了債務,重籌本金,再返股市。
1907年,華爾街爆發金融恐慌,信貸緊縮、銀行擠兌,股市崩潰;而Livermore早在恐慌前就已捕捉到危機,提前重倉做空;市場跌幅最大那日,他單日賺進百萬美元。
做空規模太大,他被民眾指責「火上澆油」;J.P. Morgan 聯合其他銀行巨頭出手救市,親自找到Livermore請他停止放空;Livermore答應之後順勢反手做多,再賺一筆。
自此,他的總資產達到了30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數億美元。
成功並未持續太久。
1908年,Livermore 聽信「棉花大王」Teddy Price 的誤導,大舉做多棉花,卻不知對方早已暗中反手做空。這讓他再次破產,並由此學到了關鍵一課:永遠不要盲信任何內幕消息。
1915年,一戰爆發,市場陷入混亂,商品價格劇烈變化;當時在棉花、糧食、股票等多個市場持有巨額倉位的Livermore在市場波動中接連慘敗,債務累積至約100萬美元。
他第三度破產。
即便如此,他還在交易。
戰爭結束後,棉花成為全球需求最旺盛的大宗商品之一,Livermore看出棉花市場流動性不足,借錢在各地瘋狂掃貨,逐步成為市場上最大的棉花多頭。
在最瘋狂時期,Livermore幾乎壟斷了整個國家的棉花供應。
這很快驚動了美國政府。棉花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一旦遭人操控,勢必動搖全國經濟。最終,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親自召見Livermore,要求他立刻收手。
迫於壓力,Livermore只能妥協,將棉花部位悉數平倉。
事後有人問他:為何要壟斷棉花市場?
他說,「我只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
192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戰後繁榮期,汽車、家電、收音機等新興產業崛起,股市高漲,全民投機。
然而,Livermore敏銳地察覺到雖然股市不斷創下新高,但經濟數據走弱,市場正接近頂端。
他佈下龐大空單,等待泡沫破裂。
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來臨,道瓊指數單日暴跌超過10%,美國經濟正式墜入大蕭條時代;而早已佈局的Livermore,憑藉空單在這場金融災難中大賺約 1 億美元——折合今日近19億美元的財富——成為當時美國最富有的人之一。
但好景不長,因平日消費過度、揮霍成性,再加上多次操作失利,Livermore的生活開始變得艱難;
再加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成立,股市受到更嚴格管制,高槓桿、逼空等操縱手法被禁止,Livermore常用的交易方式徹底失效;
1934年,Livermore第四次破產,負債高達 250 萬美元。
之後,他嘗試東山再起,成立投資公司並出版書籍,然而二戰爆發使公眾對股市興趣驟減,他的公司和書籍雙雙失敗。
此時,他的第三段婚姻也陷入困境,這讓他精神狀況急轉直下,深陷重度抑鬱。
1940年11月28日,Livermore在紐約一家飯店,舉起一把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終年63歲。
在遺書中他寫道,「我的一生是一場失敗。一切都不順利,我已厭倦戰鬥,無法再堅持下去。」
Jesse Livermore的一生大起大落,充滿傳奇和榮耀,也遍佈衝矛盾和衝突。
他交易天賦驚人,能數次賺取百萬千萬乃至上億財富,但也多次破產,從未建立起穩定而持續的盈利模式。
他倡導交易紀律,但又一次次親手打破原則,因過度槓桿與情緒化操作慘敗。
他是當年全美最富有的人物之一,但又因揮霍無度和操作失控一次次跌入負債的深淵。
在股市上他叱吒風雲,被譽為「華爾街大空頭」,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充滿不幸,三段婚姻皆以失敗告終,長年與孤獨抑鬱為伴,最終自殺收場。
正因如此,後人對他的評價兩極分化:有人稱他為偉大的投機客,也有人認為他是徹底的失敗者。
或許,我們可以把他的人生看作警世寓言,從中汲取教訓;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學習三件事:
儘管Livermore的一生充滿爭議,但他對交易行業的貢獻,卻是無可否認地持久深遠。
他在1940年出版的《股市操盤術》(How to Trade in Stocks)系統整理了自己用盡一生來學習的交易理念,成為跨越時代的投資者必讀經典教材;
作家Edwin Lefèvre以他為原型創作的《股票作手回憶錄》(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被譽為「交易員的聖經」,百年暢銷不衰。
這兩本書的核心思想,至今仍影響著無數交易者與整個交易界,比如:
可以說,如今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廣泛應用的交易概念,最初都能追溯到Livermore的思想;哪怕他本人不總能嚴格遵守交易規條,但無數能理解他並實踐他智慧的後來者,因他的啟發而改變了命運。
這,或許才是他留給世界最深遠的影響和最寶貴的遺產。
Oasis, J Law Team
50% Complete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