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J Law對話】在贏得2024年美國投資大賽(US Investing Championship)冠軍後,J Law接受了TraderLion的專訪。在訪談中,J Law分享了他踏上交易之路的契機、做交易的心得,以及以353.9%的年回報率打破該賽事自創辦40年來、百萬美元組別最高紀錄的秘訣。
J Law: 我的交易生涯始於偶然。大概十六年前,一位朋友在閒聊中提到股票,我被好奇心驅使,開始做交易。當時的我像許多新手一樣,對交易一竅不通,不懂任何金融術語,全靠新聞報導和財經雜誌的推薦選股。結果可想而知,我輸了很多錢。連續虧損了兩年後,我意識到盲目跟風行不通,決定自學交易。
我上了很多交易課,讀了大量交易書,嘗試了各種策略,甚至同時操作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和日內交易(day trading)兩種截然不同的交易方式。經歷了幾輪牛熊市後,雖然成績未突飛猛進,但我逐漸找到了方向。
在一次對過往上千筆交易的深度復盤後,我迎來了突破性的進步。那次復盤讓我知道,我什麼時候可以大獲全勝,什麼時候表現出色,什麼時候容易虧損以及為什麼虧損。我意識到,交易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學習策略,更在於認識自我。當我將焦點從外部轉移到自身之後,我的成績大幅改善。
這些年我經歷過很多次虧損,其中不少損失慘重,但每一次錯誤都是我學習的契機;慢慢地,我建立了一套系統化的交易方法,也在不斷優化自己的交易風格。而當我將交易視為我的事業而非僅僅是愛好後,我迎來了更大的突破。對交易態度的改變,最終進一步提升了我的交易表現。
J Law:經典著作太多了,不勝枚舉。對我影響最大的作品來自Mark Douglas、Stan Weinstein、Mark Minervini、Nicolas Darvas、William O’Neil、Adam Grimes、Alexander Elder、Peter Lynch,以及Jack Schwager的「金融怪傑」系列。這些作者或交易者的理念和技巧,幫我塑造了我自己的交易風格。
我相信,無論是對於投資者還是交易員,閱讀都能讓他們受益無窮;但我必須強調,僅靠閱讀無法讓你成為頂尖交易者,正如只是閱讀游泳書籍不會讓你學會游泳。你必須融會貫通,將知識融入自身的交易系統中,而不是盲目套用書中內容、忽略它是否契合你的風格。
Jack Schwager的「金融怪傑」是我最愛的讀物之一。這套書匯集了那些堪稱傳奇的基金經理與交易者的認知,讓我全面認識了市場上的不同玩家以及他們的交易方式,幫我建立了大局觀。
另一本對我影響很大的書是William O’Neil的《如何在股市中賺錢》(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這本書幫我理解了超級成長股的核心邏輯。書的第一章展示了過去一百年裡那些暴漲股的圖表形態,堪稱寶藏;多年來,我反覆閱讀這一章節,熟記這些形態。深入研究後我發現,在適當的市場環境下,長期持有領導股才是賺大錢的關鍵。雖然我也做短期交易,但這本書教我用長線思維去看待交易,進而間接地提升了我的短線交易能力。
William O’Neil的CANSLIM模型廣為人知,這套模型提供了一套識別超強勢領先股的系統性方法。雖然我在選股和交易時不完全遵循CANSLIM,但這套方法為我尋找高潛力股票提供了方向。
Mark Douglas的《交易心理學》(Trading in the Zone)對我的幫助也很大。如果你不是交易新手,我相信你會認同:長期來看,心理韌性是決定交易成敗的關鍵,選股和交易技巧反倒是其次。這本書將我的焦點從單筆交易的盈虧轉向了系統性的概率思維。它讓我知道,一套具備統計優勢的交易系統能隨時間穩定發揮作用,我不需要被短期新聞、市場噪音或情緒波動乾擾。
除了書籍,Mark Minervini和Dan Zanger等人也極大地影響了我。他們啟發我採納紀律嚴明的交易策略,精準把握市場趨勢。
特別是Mark Minervini,我將他視作人生榜樣,不僅僅在交易技巧上,更在心態和紀律上。也許是因為我們都參加過Tony Robbins的課程,我們對於成功與個人成長的看法很相似。
近年我愈發敬佩Warren Buffett,不僅因為他卓越的長期回報,更因為他的智慧與人生哲學。他不僅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更有清晰的願景與價值觀。比如我從未買過一輛跑車,幾乎所有車都是豐田,而巴菲特也堅守著務實的作風。我很佩服他的長遠眼光,也試圖將這些品質融入我的交易中。
J Law:精通交易需要時間。如果你剛開始學習交易,首先要有正確的預期:沒人會指望只練一年籃球就能進入NBA,交易與投資也是如此,這是一項需要多年磨練才能掌握的長期事業;你至少需要經歷一輪完整的牛熊週期,才能理解市場的運作。
在任何專業領域,從新手到專家通常需要至少一萬小時的沈浸式學習;建立了這樣的預期,能讓你在進步緩慢或遭遇挫折時保持耐心,不輕言放棄。
即使你專注於短期交易,也應具備長期思維。問自己:如何在市場中長期生存?絕對要避免的致命錯誤有哪些?
閱讀交易書籍就像閱讀游泳指南——光看書不會讓你成為游泳健將,你必須親自下水實戰。因此,我強烈反對僅用模擬帳戶交易,紙上談兵無法讓你體驗最真實的情緒壓力。
一個殘酷事實是:每個交易者都會在某個時刻失控。無論你自認為多麼自律,情緒化決策、非理性行為總會發生。即使最保守的交易者,也難免在職業生涯中遭遇這種時刻。
所以,如果投入過多資金,僅一次重大損失就會讓你的帳戶遭受重創,還可能危及你的生活與家庭;因此我最重要的建議是: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
諷刺的是,多數交易者只有在經歷慘痛損失後,才能真正學會風險管理;在遭遇重大挫折後,才開始考慮長期生存,不再追逐快錢。
理性是稀缺資源。在學習階段,你可以拿出一筆即使輸光也不至於影響生活的錢作為本金,但這筆錢的大小,也需要足夠到能觸動你的情緒;它能讓你對交易足夠投入,又不至於讓你因為一次低谷就崩潰至極。
我建議的比例是總資產的5%,不過具體數額因人而異。你要知道,在市場裡,生存永遠是第一要義,你只有先留在遊戲中,才有贏得遊戲的可能性。
J Law:相較於日常的交易,比賽會有額外的壓力。在平日的交易,我有時間耐心等待最佳機會,也可以接受較低的回報率;通常,我的每筆交易最大回撤(Max dropdown per trade)控制在總帳戶的0.5%以內,多數情況下約為0.3%,這讓我能有效保護本金,確保帳戶長期穩定。
而在比賽中,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同時平衡進取交易與風險管理,力求最高的回報率。尤其在2024年這樣的強勢牛市,如果沒有三位數的回報率,我幾乎不可能取得靠前的名次。因此我必須運用槓桿。
槓桿是雙刃劍,使用不當會造成重大損失,很可能在他人累積收益時,我還在掙扎著追平虧損;因此即便是高強度的比賽,風險管理也至關重要。
無論是比賽還是日常,我的交易核心不變:專注於尋找高風險回報比的機會,並嚴格遵循交易規條。能否在追求高回報率的同時保持紀律,正是區分傑出交易者與衝動交易者的關鍵。
J Law:兩者皆是。我的持倉從幾天到數月不等,取決於市場環境和股票特性。
如果一隻股票基本面強勁,契合市場熱門主題,技術圖表也強勢,我會長時間持有它;只要這隻股票持續保持動能,我就順勢而為——這是我所定義的長線交易。
如果一隻股票缺乏盈利能力,又或者現金流不佳,但圖表走勢強勁且屬當前熱門主題,我就會用它做波段交易;這種情況下,我的目標是抓住它最容易賺錢的波段,之後離場,等待下一個進場機會,或尋找下一隻熱門股。
最終是市場環境決定了哪種交易策略有效,適應市場才是成功關鍵,具體而言:
我會隨時隨市場變化調整交易策略,從而將優勢最大化。
J Law:成績很差時,我會立即清空所有倉位離場。這能讓我切斷痛苦源頭,回歸理性。我相信只要我處於最佳狀態,我就能挽回損失,沒必要在表現不佳時強行交易。
在交易的低潮期,我通常會縮小倉位規模,降低風險。接著我會復盤交易,檢視決策是否失誤,是否受情緒影響;我還會重讀自己的交易規條,過濾市場噪音。
此外,我還會採取更保守的風險管理策略。例如平時我每筆交易的最大回撤為0.3%,在低潮期我會降至0.15%,以增加容錯率。
總之,走出低潮的關鍵在於迅速止損,找到問題根源,然後在無壓力的情況下,逐漸恢復節奏。
J Law:復盤交易對持續進步至關重要。我建議大家至少每月復盤一次,我個人則至少每季會做一次深度檢討。
定期回顧交易日記能幫你發現自身策略的優勢與不足,比如,許多交易者在復盤時常犯的重大錯誤是,忘記了要將交易放回當時的市場環境,只是孤立地看著一張圖表來做分析。
如果不審視市場全景,就難以找到交易成敗的底層原因。例如,你可能在一筆交易中獲利,但如果那隻股票其實在市場中表現較弱,你的利潤可能僅源於市場整體上漲,而非出色的選股能力。
J Law:我的流程如下:
充分準備能讓我按計劃行事,減少即興操作,確保紀律。
J Law:我會首先看股票的短期動能和成交量。
成交量激增往往能反映機構進出場的足跡,成交量波動則可能預示趨勢反轉,因此成交量是我首要關注的指標。
接下來我會評估整體趨勢:股票是在上漲、下跌,還是在盤整?
隨後我會標記關鍵支撐位與阻力位,並觀察移動平均線,審視價格對於這些指標的反應。
這種快速評估有助我於判斷某隻股票是否真正值得深入分析和未來交易。
J Law:集中投資的重要性取決於你的盈利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
如果你希望追求高回報,集中持倉至關重要。然而,高回報常常伴隨著高風險。即使設置了止損,若非日內交易,你也無法完全消除尾部風險(因小概率意外導致的損失)出現的可能。
若你能承受較高風險,可將持倉集中於少數優質領漲股,但需滿足以下條件:
根據我的經驗,最佳的集中投資時機通常出現在市場經歷重大回調後或牛市早期;此時,你可以挑選出基本面穩健且動能強勁的股票下重注。
集中投資是一把雙刃劍——它能放大收益,但也會增加風險。投資獲勝的關鍵在於判斷何時能夠全力投入,何時需要分散投資以管理風險。
J Law: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傾向於一次性建倉。
一次性建倉能幫我緩解市場回調時的心理壓力,分批建倉會增加平均成本,這會讓我在面對正常市場波動時更難持倉。看見未實現利潤因回調而蒸發,許多交易者會恐慌賣出股票,之後看到股價反彈又會因為過早放棄潛在贏家而後悔,所以,我從一開始就選擇避免陷入這種情緒陷阱。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從不加倉。如果股票展現強勁的上漲趨勢,例如股價以45度角攀升或仍處於上漲趨勢的早期階段,我確信它還有上漲潛力時,可能願意加倉。
但我加倉的注碼一定不會多於我初次進場的注碼;股價越高,我加註的注碼就會越少。我用這種方式參與強勢趨勢,同時有效控制風險。
50% Complete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